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

拾陸.心有所法――中隨煩惱


  
   拾陸.心有所法――中隨煩惱
     唯識學說到不善法,共有四類:
    第一類是根本煩惱有六種。
    第二類是小隨煩惱有十種。
    第三類是中隨煩惱有二種。
    第四類是大隨煩惱有八種。
    此四類不善法中,前二類都已略說過,今接著研究第三類中隨煩惱二種,即無慚與無愧。
    何謂中隨煩惱?
    「中」是指其生起之範圍,介於小隨與大隨煩惱之間,故成唯識論卷六言:「忿等十,各別起故,名小隨煩惱;無慚等二,偏不善故,名中隨煩惱;掉舉等八,遍染心故,名大隨煩惱。」(染心即「不善心」及「有覆無記心」)試看下表自明:
    
    「隨」是顯示其與根本煩惱之關係,即此二中隨煩惱是根本煩惱之等流。(若是小隨煩惱,則是根本煩惱之分位;至於大隨煩惱則是根本煩惱之等流或分位。)
     無慚、無愧二條,「煩躁擾動,惱亂身心」,故名中隨煩惱。今分別簡介如下:
     一、無慚
     簡言之,就是沒有羞恥心。詳言之,則成唯識論卷六云:「云何無慚?不顧自法,輕拒賢善為性;能障礙慚,生長惡行為業。」論文分二段:
    (一)無慚之體性
    無慚的特質之一是「不顧自法」,即不顧自與不顧法,「自」指自身,不顧自即是不尊重己靈;「法」指教法,不顧法即是自暴自棄。意思是說:一個沒有羞恥心的人,既不尊重自己的人格,又不理會自己所受的戒定慧等教法,自暴自棄,自甘墮落!雖終日讀聖賢書,卻完全不知道古聖先賢著書立說,留傳於後世的用意何在?雖生而為人,卻完全不明白生命的意義、價值與理想為何?因此他口之所言,身之所行,與聖賢之所言所行,完全違背,正好像光明與黑暗,互相對立,又如同方木與圓孔,格格不入一樣!此人之言行尚且如此自欺,更不必論其起心動念是如何放肆了!     又,無慚的特質之二是「輕拒賢善」,即對於德行篤厚的賢人、善人、君子等,均一律加以污衊與毀謗!對於一切有漏善或無漏善法,均一律加以輕視與排斥!是以俱舍論亦云:「不重賢善,名為無慚。」例如自從西風東漸以來,有一些別具用心之士,對於孔子之道橫加排斥,不分青紅皂白,將之列為迂腐、頑固、落伍的象徵,高唱「非孝」理論,大談「貞操廢止論」,鄙棄禮教,抹殺一切固有的道德倫理。如此一來,不唯失去了傳統文化之重心,也喪失了國人之信心,近百年來,中國社會擾攘不安,不能不說這與排斥儒家學說,輕視倫理道德有著絕大的關係!
    (二)無慚之業用
    也分兩點說明:     1.能障礙慚—— 因為「慚」的體性是「依自法力,崇重賢善」,恰與「無慚」的體性「不顧自法,輕拒賢善」,一正一反相對立故。
     2.生長惡行
—— 謂沒有慚恥心的人,既缺乏自覺、自反、自責的功夫,其言行必自負、率性、胡作非為,故曰:「生長惡行」。以上略釋無慚已竟。
    二、無愧
    何謂無愧?同樣是沒有羞恥心,不過與前一條稍有不同,故成唯識論卷六云:「云何無愧?不顧世間,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,生長惡行為業。」論文仍分二段:
   (一)無愧之體性
    無愧的特質之一是「不顧世間」,即不理會世間輿論的力量,也不以為我做壞事是可恥的事,會招來眾人的呵斥與譏笑!甘為人下,不怕愧對大家,即稱為「不顧世間」。    又,無愧的特質之二是「崇重暴惡」。唯識述記三十四卷云:「有惡者名暴,染法體名惡。」即「暴」是指邪惡暴虐的人,「惡」則是指殺盜淫妄等惡業,謂沒有羞恥心的人,最尊崇重視那些邪惡殘暴的人,以為他們才是英雄好漢,終日與他們廝混,廣造惱害眾生的惡業!
    (二)無愧之業用
    也分兩點說明:    1.能障礙愧—— 因為「愧」的體性是「依世間力,輕拒暴惡」,恰與「無愧」的體性「不顧世間,崇重暴惡」,一正一反相對立故。
    2.生長惡行
—— 管子牧民篇云:「恥,不從孝枉。」是說有羞恥心的人,是絕對不會與不正直的小人在一起的!反之,沒有羞恥心的人,既然自甘墮落、崇重暴惡,則終日與小人在一起,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!故曰:「生長惡行」。以上略釋無愧已竟。
    法苑珠林慚愧篇第十四,更就無慚與無愧二法之差別處,對照列出,其與唯識宗的說法,亦有相通處,今摘錄數條,作表列出,藉供參考:
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無 愧
    1.於自在者無怖畏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於諸罪中不見怖畏
    2.作惡不自顧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作惡不顧他
    3.作惡不自羞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作惡不恥他
    4.作惡不羞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作惡而傲逸
    5.獨一造罪而不羞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對他造罪而不羞恥
    6.對少人造罪而不羞恥            6.對眾人造罪而不羞恥
    7.對愚者造罪而不羞恥            7.對智者造罪而不羞恥
    8.對卑者造罪而不羞恥            8.對尊者造罪而不羞恥
    9.對在家者造罪而不羞恥          9.對出家者造罪而不羞恥
    10.作惡不羞天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0.作惡不恥人
    法苑珠林接著又說:「二法唯欲界繫,唯是不善,一切不善心心所法,皆遍相應,唯除自性。」茲列表說明:
   
    增一阿含經云:「世有二妙法,擁護世間,所謂慚與愧也,若無此二法,世間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尊長,大小不別,即與畜類同等也!」遺教經亦云:「慚恥之服,於諸莊嚴,最為第一;慚如鐵鉤,能制人非法。是故比丘,常當慚恥,無得暫替!若離慚恥,則失功德。有愧之人,則有善法,若無愧者,與諸禽獸無相異也!」
    今日之下,國家處境艱難,社會風氣,日趨下流,到處瀰漫著「貪」(貪圖別人的財富,貪圖生活的享受)與「浮」(心浮氣躁,不肯安分務實地工作)的心理,人人都陷溺在五欲六塵的逸樂活動之中,難以自拔!顯然這個社會生病了,然究其原因,乃起源於一般人多失去了良知、理性的自覺能力,一任私慾之放縱無度,鮮有自省、自勵的慚愧德行所致!如經所言,一個人一旦失去了慚愧心,則寡廉鮮恥,胡作非為,與禽獸無二無別,染心強,瞋心熾,慢心重,沈迷於權與利的追逐中,近乎不擇手段而仍不知不覺,此即為最可悲憐憫者!今欲求積極拯救之道無他,唯有人人從內心的自反、自覺開始,而自反自覺之道,唯有從常懷慚愧心做起,「崇重賢善」、「輕拒暴惡」,「縱有修持,總覺我功夫很淺,不自矜誇,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我一人,實是凡夫!」如此則人類的前途庶幾才有漸露曙光的希望!
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