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

伍.譯者簡介



    我國所有的經論,都是從印度傳譯過來的,今天我們能夠聽聞、讀誦這一部殊勝的論典,都是這一位翻譯大德的慈恩所賜,所以在研究論文之前,還要簡介譯者,意在令大家飲水思源,紀念厚德,同時也可藉此認識這一位大德對佛教的偉大貢獻,而生起崇高的敬仰之心!
  本論譯者為誰?曰:「唐三藏法師玄奘譯。」即是說這一部百法是在我國唐朝時候,有一位博通經律論三藏聖典的玄奘大師,在貞觀二十二年(西元六四八年),大師四十七歲時所翻譯出來的。
  玄奘大師是我國唯識宗之初祖,俗姓陳,名褘,河南偃師人,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(六○二年)。十三歲得度出家。貞觀三年(六二九年),以我國經論,尚不完備,又當時所譯之聖典,有許多隱晦難明之處,而且各宗其說,莫知所從。遂發願效法晉法顯大師之壯舉,立志西行求法,冒險犯難,感格人天,途中備受西域各國國王禮遇。貞觀七年(六三三年),抵中印度那爛陀寺,依止戒賢論師,研習經論,深入法海,精通三藏,成為那爛寺的首席教授。
  根據相宗史傳略錄所載,奘師與戒賢論師,有段因緣,今且略述之:
  戒賢論師當時年紀已高達一百零六歲,大眾由於尊重,不敢直呼其名,但號為正法藏,他博聞強識,內外大小一切經書,無不通達。奘師因慕其德學,於是隨眾入謁,頂禮讚嘆之後,論師命令就座,並問奘師從何處來?奘師告以從支那國來,欲學瑜伽師地等論。論師聽了之後,竟然啼泣不已。便叫弟子覺賢為說往事。覺賢說:「家師三年前,曾患重病,每次發病時,身體有如刀割一般的痛苦!因此厭惡此身,竟想絕食自盡!可是當天晚上,在睡夢中,見一金色人對家師說:『你不要厭棄這個身體啊!你在過去生中,曾作國王,因為多害物命,所以招此苦報!今生應多懺悔業障,安忍受苦,怎可絕食自盡呢?有一位支那國的僧人,想來親近你修習佛法,如今已在半路上了,三年之後,就會抵達。你把佛法布施給他,他更將佛法流通下去,你的罪業自然消滅!我是曼殊室利,今天看到你不為眾生利益,空欲捨身,故特來相勸!』」
  覺賢把這段因緣說出之後,論師又問奘師在路上經歷幾年?奘師告以三年!竟與夢境相符,論師不禁悲欣交集!
  奘師在那爛陀寺,一住五年,精通大小乘佛法。其後,遍禮佛教聖蹟,遊化五印,歷一三八國,凡十七載。其遊歷見聞,詳見其所著大唐西域記一書。貞觀十七年(六四三年),奘師歸國前,應印度戒日王之請,主持曲女城無遮辯論大會,立真唯識量(內容詳見相宗八要直解之六),破斥外道小乘,奘師升座講演,並宣示大眾說:「若其間有一字無理,能難破者,請斬首相謝!」如是經十八日,終無一人敢發言辯難者!一時聲威遠播,名震五印,戒日王禮之為師,大乘眾稱其為「摩訶衍那提婆」,此譯為「大乘天」!小乘眾稱其為「木叉提婆」,此譯為「解脫天」!奘師德音彌廣遠矣!
  貞觀十九年(六四五年),正月二十四日,奘師載譽返抵京畿,宰相房玄齡等文武百官,及僧侶道俗數萬人,迎於郊外,備受禮敬。是年二月,太宗延見奘師於洛陽行都,帝深愛其才,力勸返俗輔政,均為婉言謝絕,奘師志行,唯在弘教譯經。
  說到譯經,概份兩派,一是舊譯,二是新譯。新舊兩譯,以奘師為界,奘師以前為舊譯,舊譯家以鳩摩羅什大師為翹楚;奘師以後為新譯,新譯家中,即以奘師為司南。新舊二譯,有何不同呢?什師一派,主張意譯,即依義不依文,故其所譯,往往字句章節,不與梵文盡合。至於奘師一派,則主張直譯,即拘守梵文格式,是一種忠於原著的譯經態度!
  奘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國之後,太宗即敕住長安弘福寺,專事佛經之翻譯。其譯場組織,奘師為譯主,其下有證義、綴文、證梵、筆受、書寫諸科,皆妙選才彥,數將近百。譯經順序是:先由奘師依照梵文口譯,由筆受記錄,再出證梵文之沙門過目無訛之後,方交給證義沙門審查不違原義,再請綴文將文字潤色,最後交書寫人員抄寫。如此偉大的譯經場面,從貞觀十九年五月,至高宗麟德元年(六六四年)一月,十九年間,計譯出經論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,共數千萬言,其譯典之弘富,實為我國譯經史上第一人!
  此外,奘師又譯出老子五千言為梵文,以遺西域。而馬鳴菩薩所著之大乘起信論,原本已經亡失,又賴奘師譯唐為梵,流布印度,尤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之一大榮典!
  麟德元年二月五日,奘師世緣已盡,於長安玉華寺內,安詳示寂,世壽六十三歲。高宗得悉,哀痛逾恒,為之罷朝三日,嘆曰:「朕失國寶矣!」並下詔以國葬之禮葬之,舉國哀痛!民國四十四年:先總統 蔣公,崇敬先哲,特題「國之瑰寶」四字讚之!
  近代學者張其昀先生說:「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數出二十個最偉大的人物,玄奘法師必然是其中的一個。」何以呢?張先生以為奘師不但在我國留學史上,是一位最偉大的留學生;在譯述界上,是一位最成功的譯學家,以及在史地界上,奘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空前的科學家和地學家!(按:奘師所著之大唐西域記是我國最早的外國地理名著,觀察之精密,記載之明確,奠立了國際學術界最高的信譽!)尤有進者,奘師之所學,實為中國第一次文藝復興的播種者。何以故?近人謂:宋明道學,奠定孔學之哲學基礎,受老莊與印度思想之影響,而不為所轉移,反而益充實光輝,蔚為吾國學術之正宗─就此義而言,可謂中國真正的文藝復興!奘師掀起了大規模譯學運動,為介紹印度思想最有力之人物!如無奘師有計劃的譯經工作,產生大量之新譯本,又進而闡明唯識學的精義,成為盛唐時期,中國思想之新血液,則以後宋明道學能否會通儒釋,發揚光大,殊成問題!則謂奘師為中國中古時代文藝復興之前驅,自無不可!先總統譽為「國之瑰寶」,玄奘大師真可說是當之無愧!
  今天我輩後學,蒙佛加被,得以研讀本論,聽聞甚深微妙的佛法,親承聖僧奘師之教誨,不可不說是我輩多生多劫善根福德之所感!故研讀之時,我等唯有發起殷重心,作難遭遇想,主敬存誠,如師親臨,如此自可獲得無邊之受用!後學慚愧,願與諸位讀者共勉之!
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